第三十二章 宋太祖的集权之路(4)(1 / 2)

“那具体的权职是如何划分的呢?”

李鸿运不紧不慢的解释道:

“进行改制之后的枢密院拥有军事调动权,直属皇帝管理,拥有对宋朝正规军的调动权;”

“三衙共同领导禁军部队,拥有统兵权;”

“兵部隶属于尚书省,为了防止宰相对军国大事的干预,宋代兵部只掌管兵卫、仪仗、卤簿、武举、民兵、厢军、土军、蕃军等非正规军,同时负责武将升迁管理、地图仪仗等。”

“通过这一改革,军事指挥系统内部互相制约,皇权牢牢掌握了军事指挥,有力的掌握全国军权。”

“这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……这几乎算是给兵权套在了笼子当中啊!”大靖王朝钟天眉头一皱道。

大魏太子安逸看着兵部,这个按理说和军事最相关的部门,随即说了一句:“兵部在这个体系中作用好像并不大!”

“兵部是归属于中书省的,这也是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相权!”

看到赵匡胤采取的制度之后,所有的皇帝几乎都是眉头紧皱,思索着军事权力三分后的利与弊。

在听到兵部的削弱还有削弱相权的作用后,一众皇帝们都是眼睛一亮,但这时李鸿运继续说道:

“除了以上的制度和措施之外,还有最后的一条便是实行更戍制。”

“啊?还有啊?”

听到李鸿运后面还有措施,群里的皇帝们,感到头皮都有些发麻。

“是的,最后一项更戍制,说起来也十分的简单,就是时常更换一支军队的驻地以及将领,

赵匡胤采纳赵普的建议,以禁军分驻京师和外郡,内外轮换,定期回驻京师!”

“这不就是让驻军更换地点,防止在一个地方久驻么!这样的手段应该很常见啊”

大魏太子安逸有些没反应过来,也有些不解。

“更戍制不是简单的整体换防,而是在士兵换防的同时,将领还在原来的地方不动!”李鸿运摇头解释道。

“将不知兵,兵不识将!”

大翊皇帝刘信一针见血评价道。

“更准确来说是兵无常帅,帅无常师,内外相维,上下相制!”

李鸿运给了刘信一个大赞,随后解释道。

“这样的话,对于统兵之人来说,简直是噩梦啊!长此以往,怎么保证军队的战斗力呢!”

燕帝周峰和大靖王朝钟天看到这样的一个状况后,当即便考虑到了这些措施对军队的作战能力的影响!

“但是这样的制度,也的确是当下防止兵祸的最佳手段了!只要保证禁军的主导地位,其他问题只能再说了!”

为赵匡胤站位的是杨旗,对于赵匡胤这样的手段,不仅没有质疑,反而是大为支持。

现在对于杨旗来说,将武人动乱的牢笼彻底锁死,结束这个千年乱世才是最重要的,

返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