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8章·论科考顺序59(1 / 2)

下朝后,赵祯回到福宁殿,由宫中硕果仅存的陈娘子亲手给赵祯更衣,二人目前正处于蜜月期,恨不得日夜待在一处。

但赵祯是个皇帝,在他心中,江山重于美人,因此他仅在寝殿中停留了不到两刻,换好常服后,神清气爽的离开福宁殿,向内阁走去。

在赵祯走后半晌,陈嘉月整理好衣裙发饰,面颊微红,假装无事发生的走出福宁殿,返回惜春阁。

……

内阁议事厅。

赵祯按照奏札的重要程度,首先翻开第一本。

这是‘权知中书门下事’晏殊所上奏札,题为:乞改进士科考试顺序札子。

赵祯开口说道:“晏相上奏说:国初科举,先考诗赋,后考策论,行‘逐场去留’法。诗赋过关者方可考试策论。然而在评定去留时,仅以诗赋定进退,不以策论为参考。”

“天圣五年下诏贡院改制:‘将来考试进士,不得只于诗赋进退等第,今后参考策论,以定优劣。’诏令虽下,但在天圣八年贡举中,仍以诗赋为重,而以策论为轻。”

“诗赋只重文辞修饰,于国计民生干系不大,此举使学者病于声律,而不得骋其才。”

“因此,臣请更换进士考试诗赋与策论之先后顺序,先试策论,后考诗赋,而帖经、墨义悉罢试。凡试策不过不再试论,试论不过不考诗赋。”

“先试策论,则文辞者留心于治乱矣;简其程式,则宏博者得以驰骋矣。”

赵祯说完,将其传给左手边的吕夷简,让三人互相传阅。

趁着三人看札子的功夫,赵祯拿起茶杯抿了一口。

赵祯设立内阁之初,本以为会收到很多反对札子,但没想到群臣似乎喜闻乐见,他没有收到或听到任何异议,心中疑惑的赵祯向晏殊询问,晏殊给他讲了一个故事:

“国初,宰相范质与太祖议事,太祖以眼花为由,让范相将文书送到面前,等到范相返回落座时,座位已被撤去,从此宰相只能站议朝政。”

好笑的是,晏殊在给赵祯讲这段故事的时候,确实是站讲的。

“今官家设内阁,立三公,每日入阁与三公坐而论道,此乃国之幸事,百官自不会反对。”

赵祯心中一整个无语:“看来朝中大臣们是把内阁当作三公,而把二府三司当做九卿。正所谓‘三公坐而论道,九卿作而成务,天子唯恭己南面而已’这是想把我往吉祥物方向培养?”

赵祯放下茶杯,三人已经传阅完毕,奏札传回赵祯手中。

科举取士归礼部负责,因此由吕夷简率先开口:

“官家,臣以为晏相所奏,字字珠玑,我朝科举之制,确实该作调整。”

“臣任宰相时,也曾对官员‘富于口舌而穷于做事’的现象深感不妥。对于此类官吏,臣的做法一贯是将之下放地方,锻炼三至五年,磨一磨心性,练一练庶务,而后再召还入京,实授差遣。”

“我朝重诗赋而轻策论,于国确实不利,晏相所奏,臣深认可,然有一处,臣有不同看法。”

赵祯翻开奏札,开口问道:“吕阁老认为何处不可?”

返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