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5章·讲武开堂(1 / 2)

四月十五日,巳时三刻(9:45),枢密院内举行了极为低调的入学仪式。

这场仪式由‘权知枢密院事’夏竦一手操办,主打一个低调、低调、再低调。

因为讲武堂山长由皇帝亲自担任,祭酒由‘内阁次辅判兵部刑部事’张耆担任,总教官由‘殿前司都指挥使’王德用担任,一应教官均从久经沙场的将领之中遴选,全是武人,没有文官,若是搞得太高调,那就是逼着台谏官连章上奏。

但无论过程有多艰难,讲武堂还是开课了。

赵祯在内阁开完会,立马动身赶来讲武堂,身为山长,他必须出席开堂仪式,而且要尽可能的多参与进去。

枢密院内清出了一块专门的区域作为讲武堂驻地。

可容纳五百人同时训练的校场、可供五百人居住的五人间大学舍、可使五百人同时用餐的大食堂、可让五百人同时上课的大讲堂,此外还有兵书楼、器械场、军医署、热汤池等等,基础设施极尽完善。

本次开堂仪式便是在校场上举行,赵祯居中居首,一众长官和教官分布左右,在提前搭建好的点将台上,有条不紊的安排着各项事务。

今日是赵祯笑容最多的一日,他在给每一位上台领旨的生员亲手发放‘宣敕’,也就是正式的‘入学通知书’。

这份文书由枢密院起草制作,加盖了‘枢密院印’和‘皇帝之宝’,上面详细的写明了该名生员的姓名、生辰、户籍所在、入学年月、生员编号等等信息,一人一份,极其珍贵。

今天,每一位拿到宣敕的生员都要完成最后一个步骤,在宣敕空白处签字按手印,这代表着,从今以后,该名生员就是皇帝的门生,师徒名分,正式确定。

赵祯心里清楚,在古代搞不了政治建军,因此他选择用签订契约的方式加强自己与军兵的纽带关系。

发放宣敕的环节很快进入尾声,接下来轮到赵祯发表讲话。

看着台下五百名新入学的生员,一个个身强体壮、精神抖擞,这些人中有勋贵子弟、有百战老兵、有刺配之卒,但现在,他们只有一个身份:天子门生。

“今天是讲武堂开堂的日子,朕问你们,朕为何要办这個讲武堂?”赵祯每日晨练、操阅兵马,讲话的声音中气十足,他在问讲武堂成立的目的。

军兵们陷入沉思,他们未曾想过这个问题。

“大宋承平至今三十几年,有些人认为,这天下已经太平了,仗已经打完了,可以刀枪入库、马放南山了,可以提笼遛鸟、聚众享乐了,但真的是这样吗?”

“朕今日明确的告诉你们,不是!仗还没有打完。”

“北边辽国虎视眈眈,西北党项狼子野心,二者随时都会袭扰边境。”

“我朝陈兵北面十几万,军兵们枕戈待旦,卫国戍边,他们不想和家人团聚吗,他们当然想,但国家需要他们戍守,大宋的几千万百姓需要他们保卫,他们只能舍小家为大家。”

“燕云十六州还有数百万汉人在异族的统治下,他们每日活在水深火热之中,朕每每想到,都夜不能寐,食不知味。”

“西北元昊,屡次掠边,刀锋之下,多少边境百姓流离失所,朝不保夕。”

“这哪里是仗已经打完了的景象,这是随时都会有外敌入侵的景象。”

“因此,朕设讲武堂,就为两件事:第一、有朝一日,解救燕云百万汉族同胞;第二,凡侵我汉土,欺我同胞者,必叫他血债血偿。”

赵祯的演讲并没有打鸡血、喊口号,他只是阐述了设置讲武堂的两个目的:收复燕云,守土保民。

返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