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0章·舆论布局(1 / 2)

赵祯一边处理政务,一边等待着许希和张茂则的调查结果,这件事涉及到接下来的朝堂格局,他不得不谨慎对待。

慎重起见,赵祯觉得,还是发几道诏书比较稳妥。

“来人,去集贤院叫韩琦过来。”

不久,一身青袍的韩琦匆匆而来。

“臣,集贤院直学士,韩琦,参见官家。”韩琦一丝不苟的给赵祯拱手行礼,然后静立等候赵祯吩咐。

“韩学士来了,坐,朕要拟两份诏书,你来执笔。”垂拱殿内早已备好了桌椅,赵祯笑着让韩琦坐下。

“官家,臣一来不是翰林学士,二来没有知制诰的差遣,由臣拟旨……恐怕不妥。”韩琦看了看桌上的笔墨纸砚,脸上有些为难。

赵祯看了他一眼,挪移的说道:“想要差遣就直说,你堂堂一个进士及第,草拟制词还不是手到擒来。”

韩琦脸上浮现微笑,但依旧没有坐下。

赵祯继续开口说道:“你不写制词,朕如何授予你知制诰的差遣?今日的这两篇制词,就是朕对你的考校,你有没有信心?”

韩琦闻言,立刻坐下,一边拿起毛笔蘸墨,一边开口说道:“官家请说,臣尽力一试。”

赵祯见他已经做好准备,于是收起笑意,面带严肃的说起第一份诏书的内容。

首先,阐述自己和李宸妃的关系:承认其生身之母的身份。

其次,说明其不愿与自己相认的原因:担心两宫并立会导致政局不稳,因此在先帝死后,她主动出宫为先帝守陵。

最后,对她的奉献精神进行嘉奖、感激,将其升为皇太后,陪葬先帝陵寝。

韩琦听完赵祯的描述,稍加思索,便立刻提笔开始书写。

赵祯没有讨嫌的站在一旁观看,而是等着他写完再看。

很快,韩琦的第一篇诏书制词拟订完毕,赵祯拿起,从头到尾默读了一遍。

韩琦的文章,用典很多,辞藻华丽,言语精炼,几句话的内容,就把赵祯的想法完整的表述了出来,赵祯很满意,看的连连点头。

“好,写的好,朕以为,这篇制词不必再改,直接拿到中书省制作诏书就行。”

韩琦起身微笑着行礼道:“官家盛赞,臣愧不敢当。”

“哈哈,爱卿不必谦虚,朕还有第二份诏书制词要你拟订。”赵祯收起第一份草稿,继续说起下一份诏书的内容。

第二份诏书主要是禁止和斥责:对那些不明真相,肆意谈论皇太后、李宸妃以及皇家私事的言行予以禁止;对那些躲在百姓背后,摇唇鼓舌,造谣生事之人予以斥责。

让民间百姓说话,动摇不了朝廷统治。但让那些心怀不轨的掌权之人煽动舆论,那就会出现大麻烦。而颁布这两份诏书,就是为了提前挖坑。

百姓不是官身,不存在抗旨的问题,但官僚是官身,若赵祯颁布诏书后,还有官员敢聒噪多嘴,赵祯就会发动皇权优势,让其尝尝违抗朝廷明旨的后果。

看完第二份诏书制词,赵祯再次满意的点头:“很好,朕觉得可以,韩爱卿走一趟中书门下,让人将之制成正式的诏书,然后送还朕加盖玺印。”

韩琦拿着两份写好的制词,拱手行礼:“臣遵旨。”说完,依旧静候一旁,没有第一时间离去。

赵祯见他不走,笑着回到御书案上,提起朱笔亲自在黄纸上写下:制诏翰林学士院,差遣集贤院直学士韩琦为知制诰。

写完这几个字后,赵祯拿起三宝之一的御笔之宝,盖在了黄纸左下角,而后递给韩琦。

返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