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2章·奏对(1 / 2)

大殿之上的气氛突然变得凝重,空气中仿佛弥漫着火花。

吕夷简不慌不忙的回应道:“若官家一意孤行,那臣……自然是听官家的。”

投献。

吕夷简身为三朝元老,历经真宗朝、太后朝、如今已到第三朝,其在宦海沉浮几十年,安身立命的秘诀就是,审时度势!

赵祯明显是在逼他表态,若此时和赵祯唱反调,他敢保证,明天颁布的罢黜名单上一定会多出自己的名字。

赵祯猝不及防,愣了一瞬,随即,赵祯挪移的说道:“吕相刚才说了那么多,朕还以为吕相不支持朕呢,朕连让吕相去知哪座军州都想好了,澶州怎么样?”

吕夷简苦笑着拱手行礼:“雷霆雨露俱是君恩,官家让臣去哪,臣就去哪,臣对官家的任何安排都毫无怨言。”

这一句的潜台词就是,我就是你手里的一枚棋子,你用也好,不用也好,怎么用都随你。

赵祯继续说道:“那吕相觉得,朕的寄禄官制设计的如何?”

吕夷简想了想,如是说道:“若只是撤销虚名,改变称呼,臣无异议。”

这就是句废话,如果赵祯费这么大的力气,就只是做做样子,改个称呼,那费这个劲干什么?

如果不是条件不允许,赵祯甚至想直接废相,设内阁,一步到位!

这不是条件不允许吗。

毕竟是在封建社会,历史上有名的帝王,哪个不是想方设法的搞集权。

汉武帝设中朝、汉光武帝设尚书台、朱元璋废丞相、朱棣设内阁、雍正设军机处。

但凡是个有些作为的皇帝,都有一套集权的办法。

至于后世子孙能不能玩的转……皇帝本人玩得转就行了。

“朕并不是想一步到位,用‘官衔’取代‘散官、功臣号、检校官、宪官、试秩’之类的虚名,对‘爵、勋、食邑、食实封’等,均保留,吕相觉得如何?”

“臣有惑,还请官家解惑。”吕夷简答非所问的说道。

“吕相请说,朕到是好奇,什么事是吕相都疑惑的。”赵祯饶有兴致的期待着。

“官家为何执意要废去虚名?自古以来,做官之人,或求利、或求权、或求名,利和权是有数的,唯名无数,逐名者多如过江之鲫,官家执意废去虚名,朝廷将失去一条不费权利便能笼络人心的通道,此举有弊而无利啊,官家可否给臣解惑?”

赵祯仔细的思考起吕夷简的这段话,越想越觉得……有道理。

他在心中想道:“他说的也有些道理,天下熙熙,多的是追名逐利之人,少了一条吸引人才的渠道,确实可惜,可是虚名真有这么吸引人吗?若做官之人只追求虚名,而不做实事,那粉饰出的繁华将如梦幻泡影,一触即溃。”

赵祯有些不甘心,但一时间又不知该如何回应吕夷简,于是开口说道:“朕觉得吕相说的也不无道理,是朕把事情想的简单了,但朕还是想试一试,朕想先从内廷开始试行,吕相以为如何?”

吕夷简拱手行礼道:“内廷乃官家私事,臣不敢置喙。”

潜台词就是,内廷一共也没多少人,关上宫门你就自己折腾去吧,只要别在外面瞎搞就行。

返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