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84章·弹指一挥间85(1 / 2)

三人行礼完毕,不知是站还是坐。

赵祯摆了摆手道:“三位阁老不必多礼,请坐吧。”

三人这才再次坐下。

经过这个小插曲,内阁再次议政时,三位阁老的言行举止似乎变得拘谨了一些。

治国理政虽然枯燥,但赵祯却乐此不疲。

此之谓:与人斗,其乐无穷。

接下来的一个多月,赵祯的生活过得极有规律。

上午在内阁讨论大事小情,下午出宫巡视军营,晚上回宫为皇位传承而奋斗。

……

四月二十九日。

赵祯派出宣谕使,八百里加急前往关中,给范仲淹传诏:

“制诏‘关中巡抚使’范仲淹。赈灾有功,升授官职‘观察使’。差遣为‘持节领兵一千、观察关中州县、处置贪官污吏’。时限至关中灾情结束。”

皇帝亲自下诏,将他升为正五品观察使,甚至授予他实权,这本是一件应该高兴的事,但范仲淹却高兴不起来。

因为大宋武官地位极低,立了功却改了归属,这对范仲淹而言着实有些憋屈。

但没办法,这个时候的范仲淹还不是那个‘先天下之忧而忧’的‘完人’,只是一个小有名气的小官。

领旨谢恩后,范仲淹领着一千兵马,开始在关中境内大抓贪腐。

只要被其查实贪腐,范仲淹就会直接下令,将州县衙门里的所有吏员和衙役全部押上菜市口,让百姓指认。

凡是被一群百姓指着鼻子骂的吏役,直接斩首;没人骂的,放回衙门继续当值。

至于那些被吓破胆的州县堂官,范仲淹一個也没杀,给了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,让他们继续主持州县事务。

很快,关中全境,官场焕然一新。

……

四月三十日。

赵祯在紫宸殿召开朝会,宣布了两件大事:

第一,制诏‘内阁’为国朝中枢,直隶于皇帝,位列百司之首;

其职权仅为‘议政’,可参议制订天下法度;

其公文称为‘黄票’,只署名,不盖印,不得下行百司;

其官职名为‘首辅、次辅、阁老’,共计三人,职俸依次为每月五百、四百、三百贯。首辅在阁满五年需自行请辞,若连任,则必须由皇帝亲自下诏。

第二,制诏‘中书门下’更名‘政事院’,直隶于皇帝,定为国朝最高‘执政’机构;

政事院的职权为‘总理天下政务事’,设‘权知政事院事’一人,由皇帝亲自除授;

政事院只听诏令行事,大事上奏听诏,小事集议决定,事无大小,皆受台谏风闻;

政事院上行文书,正本交于‘内东门司’,副本交于‘内阁’;

政事院下行文书,可直达‘州县知事官’,凡属政务,小事得令即行,大事上奏复核;

更换‘中书门下之印’为‘政事院印’,治印未成之前,政事院下行文书暂交内东门司,加盖皇帝之宝。

两份诏书宣读完毕,可以预见的是,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,大宋官场都无法再消停下来。

……

五月初一。

二省都知回报,已经定好了行宫位置,共计迁走二十一户百姓,其中十七户要求在内城另行安置,四户选择拿钱走人。

二人合计了一下,拆除民宅、夯实地基、修筑围墙、挖开护城河、建三殿六阁,这些工程加在一起,就以赵祯给的那二万四千贯,怕是不够,于是请求赵祯增加钱款。

返回